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医养生  >> 中医专题  >> 查看详情

内科时病类:伤寒

来源: 中医养生网  日期:2018-04-07 16:08:37  点击: 
分享:
姜左 外寒束于表分,湿痰内蕴中焦,太阳阳明为病。寒热无汗,头疼,胸闷泛恶,纳谷减少,脉浮滑,苔白腻。拟汗解化滞,重用表药。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淡豆豉三钱 赤茯苓三钱 炒枳壳一钱五分 净麻黄四分 生姜二片 半夏二钱 六神曲三钱 青防风一钱 广陈皮一钱 炒谷芽三钱 炒赤芍一钱五分
 
按:本例风寒束于表,痰湿蕴于里,为表里同病。以汗解为主,兼以化湿,方用豆豉、麻黄、生姜、防风疏解表邪,茯苓、枳壳、半夏、六神曲、陈皮、谷芽和胃化湿,赤芍清热,以奏表里同解之效。
 
张左 寒邪外束,痰饮内搏,支塞肺络,清肃之令不行,气机窒塞不宣,寒热无汗,咳嗽气喘,难于平卧,胃有蕴热,热郁而烦躁,脉浮紧而滑,舌苔薄腻而黄。宜疏外邪以宣肺气,化痰饮而清胃热,大青龙汤加减。
 
蜜炙麻黄四分 云苓三钱 橘红八分 炙款冬一钱五分 川桂枝六分 象贝母三钱 半夏二钱 石膏打,三钱 旋覆花包,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生甘草六分
 
按:本例为太阳伤寒兼咳喘及烦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拟用大青龙汤加减,方中麻黄汤治太阳伤寒兼咳喘,石膏清郁热之烦躁,二陈汤合款冬、旋覆花、象贝母燥湿化痰,理法方药,丝丝入扣。
 
吴左 发热不退,胸闷呕吐,舌中有一条白苔,脉弦滑而数。太阳阳明未解,痰滞逗留,中焦气滞,宣化失司。当拟栀豉汤疏解表邪,温胆汤蠲除痰饮,俾得邪从外解,饮从内化,则热可退,而呕吐自止。
 
淡豆豉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炒谷麦芽各三钱 赤芍二钱 生姜一片 川桂枝四分 竹茹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鸡金炭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按:本例表邪未解,中焦痰湿已成,取栀豉汤合温胆汤之意,以外解其表内蠲痰饮。又用桂枝、芍药、生姜助其解表,黄芩、泽泻清热,鸡金炭、谷麦芽和中化湿,共祛太阳阳明之邪。
 
狄右 伤寒两候,壮热无汗,谵语烦躁,舌焦无津,脉象沉数,肢反逆冷,五六日不更衣。此邪已化热,由阳明而传厥阴,阴液已伤,燥矢不下,有热深厥深之见象,风动痉厥,恐在目前。急拟生津清热,下则存阴,以望转机。
 
生石膏打,四钱 生甘草五分 肥知母一钱五分 鲜生地六钱 玄参三钱鲜石斛三钱 郁李仁研,三钱 火麻仁研,四钱 天花粉三钱 茅芦根各一两清宁丸包煎,三钱
 
二诊 昨进生津清热,下则存阴之剂,得便甚畅,壮热渐减,微汗蒸蒸,四肢转温,书所谓里气通而表自和之意。惟口干欲饮,尚有谵语,舌上干糙未润,少阴津液已伤,阳明伏热尚炽,脉数未静。仍宜滋少阴之阴,清阳明之热,冀其津生邪却,始得入于坦途。
 
生石膏打,四钱 肥知母一钱五分 生甘草五分 天花粉三钱 鲜生地六钱鲜石斛三钱 玄参三钱 川贝二钱 冬桑叶二钱 粉丹皮二钱 北秫米包,三钱茅芦根各一两
 
三诊 两进生津清热之剂,壮热大减,谵语亦止,舌糙黑未润,口干欲饮,脉数溲赤,阴液被热消灼,津无上承。再拟甘凉生津,以清邪热。
 
羚羊角片五分 鲜生地八钱 鲜石斛五钱 生石膏打,四钱 冬桑叶二钱玄参三钱 生甘草五分 肥知母一钱五分 粉丹皮二钱 大麦冬三钱 茅芦根各一两
 
四诊 表里之邪,均已大减,舌焦黑转为红绛,津液有来复之渐,邪热有退化之机,脉数较和。仍守甘凉生津,以清余焰。
 
西洋参一钱 鲜生地八钱 鲜石斛五钱 肥知母一钱五分 玄参三钱 大麦冬三钱 天花粉三钱 生甘草五分 桑叶二钱 粉丹皮三钱 川贝母二钱北秫米包,三钱 茅芦根各一两
 
按:本例阳明里热炽盛,燥屎内结,阴伤液亏,传变为热深厥深之热厥。热盛伤阴,不下则有燎原之虞。《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有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厥应下之”之论。拟清下同用,佐以养阴生津,方用石膏、知母、甘草清阳明里热,郁李仁、火麻仁、清宁丸润下实热,大剂生地及玄参、石斛、天花粉、茅芦根清热生津。药后大便通畅,壮热渐减,但津伤依旧,伏热尚炽,去润下之物,续用白虎汤合养阴生津之品而收效。本例着重清下邪热,以冀阴液自复。又方中用郁李仁、火麻仁、清宁丸润下实热,实取法于吴鞠通增液承气之意。
 
朱右 寒热夜半而作,清晨得汗而解,胸闷纳少,小溲短赤,四五日未更衣,舌质红,苔白腻而黄,脉象弦小而数。伏邪痰热蕴结,少阳少阴为病。今拟青蒿鳖甲汤合小柴胡汤加减,从阴引阳而化痰湿。
 
青蒿梗钱半 炙鳖甲三钱 软柴胡八分 赤茯苓朱砂拌,三钱 仙半夏二钱川象贝各二钱 通草八分 炒竹茹钱半 炒苡仁三钱 清水豆卷四钱 佩兰梗钱半 炒谷麦芽各三钱 甘露消毒丹包煎,四钱
 
按:本例阴分有热,伏邪 (少阳少阴)痰热蕴结,治疗取法于吴瑭青蒿鳖甲汤及仲景小柴胡汤。方中青蒿、鳖甲从阴引阳,搜阴分之邪,柴胡清少阳之邪,又佐茯苓、半夏、象贝、通草、竹茹、苡仁、佩兰梗、谷麦芽化湿和胃,豆卷、甘露消毒丹清化湿热。本案用药,不拘伤寒温病之分而组合化裁,高明之处,即在于是。

相关中医专题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