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 “类艾滋病”到底是不是艾滋病?我国大陆地区是否已经出现了疑似病例?又该如何防控?中央台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
“类艾滋病”到底是不是艾滋病?面对公众这样的疑惑,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首先表态,“类艾滋病”的说法并不准确。
吴尊友:成人当中发现严重的免疫缺陷,临床症状和艾滋病感染者晚期的临床症状很相似,类似艾滋病,但是查不到艾滋病毒。
根据台湾成功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谢奇璋的介绍,目前“类似艾滋病”的患者主要出现在东南亚一带,而且病例都发生在亚裔黄种人身上,我国与东南亚近在咫尺,目前是否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病例呢?吴尊友:现在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报道这样的病例,但也不能排除没有。造成这样的免疫缺陷的原因还不清楚,我国目前没有病例报道,但新西兰杂志报道以后,我们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感染严重,艾滋病检测又是阴性的时候,就要高度怀疑了。
吴尊友坦言,从目前媒体和医学界的描述来看,类艾滋病是一种没有传染性、病因不明的免疫功能损害症状。为了及早发现我国境内的类艾滋病感染者,疾控部门已着手进行技术储备。
同时,吴尊友也强调说,“类艾滋病”又被称作“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这种病并非艾滋病,同时也不同于我国09年开始出现的 “阴性艾滋病”,因此“恐艾”人群不必过于担忧和恐慌。
吴尊友:这两个有很大的区别。杂志报道的“类艾滋病”病人,有典型的由于免疫功能损伤出现机会性感染的症状,到医院里就诊查不出原因。我们现在 观察的这些从实验室的检测、临床的检查,以及流行病调查来看,目前和“类艾滋病”不是一回事,它在临床上也没有由于免疫缺陷造成机会性感染的特征,我们这 里会不会混杂着“类艾滋病”病毒,从现在观察的情况来看,可能性比较小。(记者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