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是首选手段吗?
据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兴旺介绍,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导致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通常3—5天就可以自愈,吃药其实也只能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缩短病程并没有实际帮助。流感要较普通感冒重一些,若没有继发肺炎或细菌感染,一周左右也会恢复,服用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可以明显地缓解流感症状和缩短病程,而这些药物也多是口服药物。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吕媛也表示,一般的感冒并不需要输液,只有在病人吃药呕吐,出现发烧不退、脱水的情况下是需要输液的。她说,“目前其实没有特别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我们治疗一般是一种对症、支持疗法。比如高烧,开点退烧药;头疼,开点止疼药。这种对症治疗可以让病人机体不那么痛苦,抵抗力增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童朝晖表示,“感冒是很复杂的病。从治疗上看,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应用物理疗法退热等。如果不见好转,必须用药来治疗,首选是口服药,其次是肌注,最后患有合并症方需静脉点滴。”
实际上,输液的风险比吃药、肌肉注射都要高很多。《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59%,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输液,可以说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一旦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常输液会降低免疫力。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如果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首选输液,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人体自身免疫力。
过度输液怎样遏制?
感冒输液现象还引出一个广为关注的问题——抗生素的滥用。
李兴旺表示,现在很多感冒的病人都在通过口服或是输液的方式服用抗生素,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是没有必要的。首先,抗生素对一般的病毒性感冒没用,只有细菌类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才需要抗菌药物,而这种情况不超过总体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百分之十几。他说,抗生素的长期不合理滥用会引发耐药性增长,最近报道的“超级细菌”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的不合理滥用导致很多的药物研制速度赶不上耐药增长的速度,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现在很多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也是怕患者出现合并感染,但实际上对大多数人可能还是无效的,所以对于早期的一般患者的治疗并不需要。”吕媛表示。她说,作为药物,抗生素必然存在着不良副反应,长期使用的话有可能造成对肝肾等器官的损伤,还有可能产生耳毒性损伤等等情况。
对于此类过度用药问题的存在,李兴旺认为有各方的原因。作为医院方面,因为医院要生存,“以药养医”这种现象在有些地方也是存在的。另外,医患关系非常复杂,比如感冒,有些患者觉得不给输液就是没受到重视,会有意见,甚至出现投诉的情况。而同时还有些医生出于自保的心理,为免承担过多的责任,事先就给患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以防出现细菌感染后产生纠纷。再者,个别医生可能对药物及药性发展的认识不够,没有合理地做出诊断。
“一般来说,病人来医院治病都有想快点治好的心情,他们来到医院很多直接就问大夫能不能给输点液,这是他们不了解(感冒的病理),说到底还是知识的不普及。”中国人民大学医院院长助理、内科专家张冬梅表示,病人随便要求打针输液是因为科普知识不够,但是医生作为专业人员,有必要也有义务帮病人做出医学诊断。
吕媛认为,要解决相关问题,首先需要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科普知识,让群众对于相关病症和治疗有正确的科学认识;其次,医生方面,对医生的宣传教育和及时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再者就是要加强对医院的监督管理。卫生部其实也一直在努力改善这一问题,比如不断发布医药指南及相关政策等。医院也开始设立以前没有的感染管理科,有些地方还成立专门人员检查处方是否合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副院长沈雁英教授提醒说,患者在用药时一定要知道用药方式,能口服的,尽量口服,选择是一口服,二肌注,最后才是输液,尤其要注意:不要随意选择抗生素,如需要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从最初级的开始,不要一开始就用最高级、最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