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天灾人祸不断发生,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更让研究实施灾难医学救助,最大限度挽救人的生命、降低灾难损失备受关注。
7日,中华医学会第84个分会——灾难医学分会正式成立,当晚首届上海国际灾难医学高峰论坛开幕。来自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名专家8日就灾难医学救援技术、灾难医学救援体系以及灾难医学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灾难医学分会首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中国灾难医学救援存在的问题。他指出,灾难医学是以医学科学为主的灾难全过程干预,始于灾前民众防灾知识普及、专业队伍建设;重于灾中现场救治、分级转运;延于灾后防病防疫、心理疏导。他说,灾难医学要从紧急救援走向对灾难的综合防治,走向灾前、灾中灾后长期的医学、社会、人文系统的防控与干预,需要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理工农医等相关学科的融合与应用。
他指出,中国灾难医学研究起步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应对突发灾难的救援指挥体系和组织管理网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灾难救援水平、灾难医学学科建设仍然比较落后。医学人员缺乏灾难医学救援的特殊技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灾害现场搜救与灾难医学救援缺乏无缝对接;与一线医疗救治相配套的后勤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都使灾难医学救援效率大打折扣。
刘中民呼吁健全国家灾害医学三基救援体系,由现场救治力量、区域救治中心和后方救治机构组成;完善灾害医学区域救援预案,尤其是停水停电等极端条件下救援预案。
刘中民力主普及灾难医学高等教育,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灾难医学人才。对此,世界灾难和急诊学学会理事、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理事王一镗也提出“后救援”理念。他表示要高度重视灾害救援的各个方面人才培训,以备教学、医疗救援和科研之所需,“后救援”阶段将较为长期,且必须被关注。
出席论坛的央视名嘴白岩松在发言中提出转变“救援是将来进行时”的固有救援观念为“救援是现在进行时”。他认为最大限度减少灾难对民众生民财产的损害,仅凭灾难发生后的应急措施显然不够。某种意义上说,救援是一个系统工程,70%的救援应在平时。
专家们还建议开展该灾难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习、引进国外灾难医学救援经验、技术、装备的同时,畅通灾难发生时的国际救援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