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提高无须再“增白”
据介绍,随着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和面粉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加工工艺能够满足面粉白度的需要,很多面粉加工企业已不再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增白剂”。我国粮食主管部门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面粉加工业已无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的必要性,同时我国消费者普遍要求小麦粉保持其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追求自然健康,尽量减少化学物质的摄入。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范围。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已无技术上的必要性,因此卫生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撤销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作为食品添加剂。
另据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介绍,为加强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跟踪评估,补充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2010年共制定发布新的95项食品添加剂标准,即将公布7项新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和58项新指定的食品添加剂标准。
是否有害仍存巨大争议
面粉增白剂,有效成分过氧化苯甲酰(BPO),学名叫稀释过氧化苯甲酰,它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并开始在面粉中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面粉增白剂主要是用来漂白面粉,同时加快面粉的后熟。
英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面粉增白剂,80年代广州面粉商家率先引进这类面粉,“雪一样白”,立即成了受市场追捧的高档面粉。于是,1986年,商业部在新颁的小麦粉标准里,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沿用至今。卫生部同步将过氧化苯甲酰列入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允许每公斤添加60毫克过氧化苯甲酰。
不过,自90年代各国对待面粉增白剂的态度出现明显分歧。挪威较早地禁用增白剂;1997年,欧盟正式禁用;澳洲和新西兰也随后禁用。而美国对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的使用并不限量,加拿大规定面粉增白剂的使用量是我国的2.5倍,最大添加量为150毫克/公斤。
支持禁用方认为,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对面粉增白的机理是它在空气和酶的作用下水解,放出活性氧,从而氧化和破坏面粉中产生黄色的胡萝卜素、叶黄素等色素的共轭双键,使面粉中的不饱和脂溶性色素变性,从而失去颜色。合理使用面粉增白剂,将使面粉及其制品外观更宜人,口感优良,不影响面粉的烘焙性能,提高了商品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但过多的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对人体有害,对面粉本身的品质有害。因为过氧化苯甲酰添加到面粉中水解放出活性氧后,生成的苯甲酸残留在面粉中,过多添加易对人体造成苯积累中毒。同时,过氧化苯甲酰氧化了胡萝卜素,不能再转变成维生素A,面粉本身固有的维生素A也被破坏。
而反对方则指出,所有国家提供的食品营养成分表中,面粉的β-胡萝卜素含量都是零,也就是面粉中就不含β-胡萝卜素,实际上是面粉的β-胡萝卜素含量极少,国外和我国都把面粉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视为零。一些专家告诉公众面粉中的胡萝卜素被过氧化苯甲酰破坏掉了,完全是不负责任的在欺骗公众。
一位食品加工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增白面粉都有十几年历史了,大家吃了那么久都没事其实已经证明增白剂没问题。只不过,由于市场竞争,现在面粉越做越白,有的像瓷,添加过量是一个问题,造假更加可怕,有些甚至加入石灰粉、漂白粉。”
去年,江苏如皋一家食品添加剂公司被发现在生产面粉增白剂时加入了石灰粉,含量竟达30%。
“禁白”将促进行业洗牌
记者在网上搜索到大量面粉增白剂的销售信息,尝试联系了一家广东省内的销售商。据陈姓先生介绍,虽然市民对增白剂多有反感,但在选择时还是比较青睐买白馒头。“增白的面粉还是有一定市场的,食堂、工厂的需求量比较大。”可是禁令下来就不敢用了。从得到消息起公司就启动了低价清仓,但情况不好,预计一定的损失难以避免。
某面粉厂负责人透露,一般厂家所用的增白剂都经过了稀释,浓度只有28%—30%左右。目前市场上增白剂的价格为每吨两万元,按照标准添加后,平均到每袋面粉上约合七八分钱,“禁白”后对面粉价格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禁白”后,面粉加工企业为提高面粉的白度和精度,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加长生产线,这就增加了生产成本。为了做出精度较高的面粉,面粉的出粉率也会比往常降低,这些都影响了面粉加工的效益。
全面“禁白”还使得同行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一些大企业具有较好的设备和工艺,生产出来的面粉品质较高,而一些小的企业加工技术落后,生产出来的面粉颜色较黄,从而可能影响到销量。
消费者以后吃得更踏实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消费者都对“禁白”持赞成态度。“面粉中不加增白剂,我们就能吃得踏实了。”在广州工作的王小姐酷爱面食,她还表示,不加增白剂的天然面粉会更有麦香味儿更好吃。
市民的消费观念变了,选择食品时更加注重健康,不少超市和商场也纷纷推出不含增白剂的“健康面粉”。周末,记者在沃尔玛超市见到不少面粉、面条都在外包装上注明了“不含增白剂”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