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周欣悦参与了这项研究。5月14日,《自然》在线报道了此研究。这一研究成果也将发表在著名心理学刊物《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问:通过这项研究,您主要想关注哪些问题?
周欣悦:整个研究包括了六个实验,主要想研究的内容有两个:一是金钱对社会排斥所致压力的缓解;另一个是金钱对生理疼痛的缓解。我们想知道,人们在感受到社会排斥或生理疼痛时,是否会增加对金钱的追求?人们在数钱或触摸钱时,是否会减轻社会排斥或生理伤害带来的疼痛?在失去金钱时,这两种疼痛是否会加剧?实验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问:为什么将心理上的压力与生理上的疼痛一起研究?
周欣悦:此前的研究已发现,社会排斥和生理疼痛在大脑中的反应都是“疼痛”。也就是说,骂你一句或打你一下,在你大脑中的反应一样,都来自大脑的同一个区域。
问: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周欣悦:心理学家开发了一个名叫“Cyberball”的游戏,专门用来引发社会排斥。被试者和另外两“人”一起玩抛球游戏。刚开始,三人互相抛球。一段时间后,另两人就不抛给被试者,他们自己却抛来抛去。其实,另两人是虚拟的。我们要求一些被试者在游戏前写下最近的开支,另一些则记录天气情况。在被虚拟人拒绝后,记录过费用支出的受试者更为痛苦。
我们还让一些被试者分两组,一组数纸,一组数钱;然后让他们都将手指放入温水,再放入热水,之后报告在热水中的疼痛感。这个水温可引发疼痛但不会造成伤害。与数纸的一组相比,数钱的一组疼痛级别更低。
问:金钱对人体“疼痛”的缓解有多大的作用?
周欣悦:人对金钱的适应性很强,金钱对人体的效果也不会持久。就如同刚进入一个有香气的屋子时,人们都会觉得很香;但时间稍微一长,嗅觉就适应了这种味道,再也闻不出香味来了。经济学上也有一个“边际递减定律”,当你拥有了一定数量的金钱,就会需要更多的钱。因为没有钱时,1块钱就能让人很快乐,而如果已经有了很多钱,可能1000块也没有这种作用。根据这种理论,我推测,同样数量的钱对穷人的缓解效果可能更大。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信用卡或一些代币就没有这种效果,这很有意思。
问:这项成果会有怎样的应用?
周欣悦:这个理论说明,能帮我们抵御疼痛的方式有两种:社会关系和金钱。但金钱是更次要的抵御手段,是人们寻求社会关系失败后转而寻求的手段。我们发现社会关系不好的人更易追求金钱。我们希望大家寻求社会支持,建立有意义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