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骨折通常发生在正常外力不会折断的非创伤部位。除了考虑其他因素,这种骨折现象通常被认为是诊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有力的临床指征之一。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的数据,在过去30年中,大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因骨质疏松症引发的髋部骨折发病率增加了2-3倍。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预测,到2050 年,全球一半以上的髋部骨折病例将会发生在亚洲。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指南建议,除了其他因素,有髋部和椎体骨折病史的绝经后女性都应考虑接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治疗。
参与此项调研的主要负责人龚慧慈(Annie Kung)教授说道:“这项涵盖七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记录了骨折患者的治疗差距,这项研究让我们意识到在亚洲关注这种严重疾病的紧迫性。”
在被诊断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576 人),8.1%患者仅接受了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26.5%的患者摄入了维生素补充剂,24.9%的患者既接受了药物治疗又摄入了维生素补充剂,而40.5%患者没有接受任何药物治疗和维生素补充剂。此外,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相比,65至79 岁的患者更需要接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与曾经有过骨折病史的患者相比(OR=0.8),接受骨密度(BMD)检测的患者(OR=10.1)更易诊断出骨质疏松症。同样,与曾经有过骨折病史的患者相比(OR=1.05),接受骨密度检测(BMD)的患者(OR=1.79)更易接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骨折史是骨质疏松症筛查和诊疗的重要参数之一。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在2006 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1122 名平均年龄为72.9岁且符合研究条件,因患脆性骨折而入院的女性入组本研究。在入院治疗后的6个月中,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和电话访问,评估她们对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筛查和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认知。患者的人群特征、家族史、吸烟酗酒情况、骨折病史、以及对骨质疏松症的了解和认知情况也被收集在调研中。
关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指单位面积或体积骨骼中矿物质的含量。通过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测以测量骨密度是否偏低,其结果有助于骨质疏松症诊断并预测未来骨折的风险。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密度和骨强度降低的疾病,其影响着美国、欧洲、南美、澳洲和日本超过7500万的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是人体中正常骨吸收(细胞水平,现有骨质的破坏)和骨形成(细胞水平,新骨的生成)之间失去平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使骨骼变得更为疏松脆弱,这将增加骨折的发生风险。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在髋部、脊柱和腕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3人中有1人会经历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而男性中则是4人中有1人会经历。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女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240%,而男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