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医资讯  >> 媒体关注  >> 查看详情

张海迪:“无障碍设施不规范,反成‘障碍’”

来源: 中医养生网  日期:2017-11-26 12:19:12  点击: 
分享:
  “城市建设要有前瞻性。让一切身体不便的人都生活得更舒适、更有尊严。” 13日上午,在同济大学的第一期“全国无障碍建设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以亲身体会指出,国内城市无障碍建设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因为设计缺少对残疾人需求的真正了解,有些无障碍设施反而造成了新的障碍。

  “全国无障碍建设专题培训班”由同济大学、中国肢残人协会联合举办,集中了来自全国创建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残联系统64位干部。为期一周的培训期间,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教授在内的同济大学多位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组专家以及中国残联负责人将为学员们授课,内容涵盖无障碍设计理念、无障碍建设的基本内容、国外无障碍建设介绍,以及交通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居住建筑无障碍、家庭无障碍等10多项专题,还将组织学员们实地参观考察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上海无障碍建设亮点工程项目。这是继去年5月全国首家致力于无障碍设施研发、建设的专业研究机构——“无障碍建设工程联合研究中心”落户同济大学之后举办的首期专题培训班。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回忆说,10多年前,即使是在国内知名的高档饭店、京沪的机场、火车站等地方,作为高位截瘫人士,她都感觉十分不便。近年来无障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张海迪表示,建设无障碍环境,方便残疾人更方便出行,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才能成为可能。而“首先了解残疾人,了解残疾人的真正需求,是做好无障碍建设的关键。”她举例说,一些专为残疾人设计的卫生间,栏杆的长度、扶手的粗细,面盆、浴盆的高度上,都没有考虑到不同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有时只是差之毫厘,残疾人也只能望之兴叹。不少地方铺设好的无障碍设施,往往被随意挪用,或被杂物堆堵无法使用。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家也认为,近年来,我国无障碍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与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建设不规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该校接受上海市残联和建设部门委托,对上海的无障碍设施服务情况以及国际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据潘海啸教授介绍,残疾人以前被认为是“病人”、“需要接受照顾的社会负担”,现在则更多被当作“社会的一分子”。残疾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殊状态,每个人都会有行动不便的时候。近些年,出生残疾人渐少,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因老致“残”者比例越来越高。建设无障碍城市,不仅有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也是为全体社会成员造福。

  “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我国有最齐全的政府法令、政策,但在很多方面都缺少技术支撑。”潘海啸教授说。他认为,提到关爱残疾人,许多地方都一味偏重设施硬件建设,却轻视软件服务过程。无障碍建设涉及市政、交通、社区等多方面,很容易出现单个设施很先进,两个系统之间却无法连接的问题。比如上海的一些宽阔主干道,过马路的时间都是按正常人速度设计的,老人、残疾人如果不依赖他人帮助,便很难走过去。上海每条地铁线都有较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却很少考虑到不同地铁线路之间的无障碍换乘,有时只是几步路,残疾人却难乎为继。

  潘教授建议,城市规划建设应设立一批无障碍建设督导员,对于缺少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项目,他们可以提出意见甚至一票否决。而举办“全国无障碍建设专题培训班”,正是为我国城市的无障碍建设培养专业的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办法之一。

  据了解,同济大学目前已经在“城市交通学”、“建筑设计”等课程教学中融入了“无障碍”内容,明年还将专门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设无障碍建设的课程,向本科生、研究生传授无障碍设计知识。该校还初步启动了四平路校区校园无障碍建设的规划。

相关媒体关注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