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的声明中称,早在1月底,阿里健康已经与国家食药总局开始组建联合工作小组推进移交药品电子监管网系统事宜。但“我们坚信大数据是杜绝假药问题的正确方向,我们投入近亿元杜绝假药的这一努力,给假药找’麻烦’,也给自己找‘麻烦’。但求天下无假药,人人能买到平价药、良心药。”
阿里健康在声明中表示,对于挟公权和舆论行一己之私,对阿里健康进行“窃取数据、不公平竞争、绑架公权力”等莫须有的攻击,我们将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浑水摸鱼容易但难免火中取栗,清白做事艰难却长久坦然。有人选择前者,我们选择坦然。”
药品电子监管码“存废之争”
广东省一家大型连锁药店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药品电子监管码是一品一码,每盒出厂药都会打上一个条形码,相当于“身份证”,可以监管药品的流向。虽然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这种监管码需要一定的制作费用,会加重生产成本。但这次发声明反对的,都是大型连锁药店。这是因为,“行业本身对药品电子监管码制度没有太大意见,业界反对的是由阿里健康这样有企业性质、利益关联的企业作为第三方监管,所有药品流通数据阿里健康都可以掌握,而这些数据对于企业来说,涉及商业机密。”
另外,也有声音认为,电子监管码也不能完全杜绝假药的问题。“如果要造假,只要回收有电子监管码的包装盒,调换其中的药品就可以实现造假”。而且,电子监管码也给药店零售端口增加很多麻烦。因此,从这一制度开始之初,就一直有反对的声音。这次国家食药监总局发文暂停药品电子监管码制度,业界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但药品电子监管码制度自2006年至今运行多年,无论是阿里健康还是医药企业,均投入大量金钱。阿里健康在声明中称投入“近亿”,如果按照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集团)总裁赵飚的核算结果,2014年医药生产企业制造成本因药品电子监管码增加38亿元,而批发流通企业增加的费用更达到115亿元。这一制度取消后,损失是否有人负责是个问号。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