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变化,可能并不能简单归纳于某项举措,但却在细节之中,体现着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
身边大医院 全部在“翻新”
关注
截至今年,本市大型医院全部新建或改扩建,旧貌不复存在。至此,本市的医疗资源布局将更加合理,市民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
据悉,迁址新建的中心妇产科医院将于今年年底竣工;迁址新建胸科医院工程、南开医院和天津医院扩建工程、人民医院二期工程也于今年进行施工;去年开工建设的海河医院、安定医院新建工程将于今年下半年竣工并完成搬迁。
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建成国内最大的妇产科专科医院
总投资5.7亿元的中心妇产科医院迁址新建工程位于南开三马路与三纬路交口处,建筑面积为71510平方米,目前主楼已封顶,整个工程今年年底竣工并交付使用。新中心妇产科医院住院病床将达到600张、29个手术室,门急诊可满足每天3000人次的就诊需求。届时,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妇产科专科医院之一。
南开医院:
打造全国最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
南开医院是一所在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发挥示范作用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扩建工程南至长江道、北至南开三纬路、东临新建的中心妇产科医院、西至华育里小区,规划用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设计床位800张,将门诊、住院、医技等功能明确分区,科室相对独立,急诊急救单设入口,大型检查项目集中在一个区域,方便患者就医。该院完成扩建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和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基地。
胸科医院:
建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和心肺急症抢救中心
新胸科医院位于津南区与河西区交界的柳林地段,东至吉兆路、西至双林引水河、南至柳盛路、北至台儿庄路,靠近交通干道大沽南路、地铁一号线。迁址新建的胸科医院可用占地面积137亩,是该院现在占地面积的5.48倍。新址周围符合本市医疗网的规划布局,周边环境适宜患者治疗和康复。迁址新建后,医院在功能上将融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预防于一体,建成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完整的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并在医院急症科基础上建立天津市心肺急症抢救中心。人性化是新建胸科医院设计的最大特点。由于该院主要接收心肺疾病患者,这些患者不宜进行过多的垂直运动,因此新胸科医院住院部没有选择十几层高层建筑,而是将住院楼的高度限定在7层。虽然楼层减少了,但两栋“人”字形的住院楼一共有4个病区,病床数量仍然达到了850张。
人民医院:
区域医疗中心作用更加突出
人民医院二期工程项目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首先开工建设的肿瘤楼项目面积为3.5万平方米,将于明年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后,医院总床位数将由现在的1200张增加到1600张,医院功能更加完备,区域医疗中心作用更加突出。在本市卫生资源调整中新建的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脊柱外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等优势学科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消化外科、血管科、骨关节科等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完成扩建后,将进一步满足本市西部地区群众的就医需求。
天津医院:
打造国内最大的骨科医院
在目前骨科床位数居全国之首的基础上,改扩建后的天津医院规模和床位数都将增加近一倍。占地60余亩,建设规模10万平方米,建筑层高地上17至19层,地下2层。改扩建后医院拥有全净化手术间,具有相当规模的创伤急救中心,合理的医技科室布局与建设规模,具有人性化设计的门诊、治疗和住院部布局,将有效提升创伤急救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改善诊断和治疗条件。患者与职工用餐、充足的停车位以及未来医院发展空间的需求都在设计中给予了充分考虑。
海河医院:
建全国呼吸疾病诊治基地
海河医院是一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科医院,新院占地面积达106亩,拥有病床870张,年住院规模达1.54万人次,通过建设,将提升传染病患者相关隔离条件,提供更多空气负压病房、空气净化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呼吸疾病诊治基地,成为本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以治疗呼吸道传染病为主、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的综合性医院。
就医信息化 看病更简捷
关注
全面信息化是医疗服务的走向。本市的一些医院在信息化与数字化医疗服务方面的尝试,让就医过程更加简便、快捷、合理,省去了患者的无谓麻烦。信息化不仅带来准确、效率,还能够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
卡片配腕带 带来就医新体验
一张看似普通的塑料卡片、一条看似平常的塑料腕带,却能给患者就医带来极大的方便。信息化与数字化正给本市市民带来就医新体验。在解放军二五四医院,“患者就诊一卡通及医疗信息自助查询”可以大大减少浪费患者时间的现象。患者到该院第一次就诊时,会在门诊大厅获得一张医疗卡,这张卡将储存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今后在该院历次的就诊记录、病历、开药情况。患者拿着这张医疗卡去挂号,叫号系统能够自动按照诊室及挂号顺序对患者进行排队,在大屏幕上显示当前等候就诊人数。出诊医生完成对一名患者的诊疗之后,只要按下叫号按钮,候诊区就会提示“××号患者×××,请到××诊室就诊”。在就诊过程中,患者如果需要进行化验或检查,事后也不需要再往返奔波于各个窗口取结果,检查结果可自动传输,医生在电脑上就可以进行诊断。看完病之后,患者可以找到放置在大厅内的自助打印机,扫描医疗卡上的条形码,自己直接打印检验结果。
因患冠心病住院治疗的徐大爷需要采血检查,在他休息时,没有询问和打扰,护士就准确地完成了采集工作,这是医疗信息化系统正在发挥“特长”。解放军二五四医院的住院患者在医疗卡之外每人还配有腕带,上面印有识别患者身份的条形码,患者住院期间要一直佩戴。以PDA掌上电脑为硬件平台建立的移动护士工作站,通过扫描腕带,使护士能在患者病床旁调取各种医嘱信息并随时储存患者的各种信息,需要进行的治疗、化验结果、预约时间进行检验、饮食注意事项等10大方面的情况均可调取和存储,实现了对医嘱实际执行的全过程跟踪和在哪发生的信息在哪录入,提高了护理记录的准确性。通过用PDA扫描腕带,护士还可以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健康教育信息等。譬如护士执行采血前用PDA扫描病人腕带上的条形码,确认患者身份,然后根据PDA上显示的化验项目及所需采血管类型为病人采血,采血后再扫描采血管上的条形码将标本与患者身份相对接。检验科则直接获取信息,自动将报告传输到医护工作站。
交费不排队 挂号能坐等
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就诊IC卡是一张“多功能”卡,既是患者在医院信息系统的标志,每位患者拥有一个独立的ID号,应用IC卡,可在系统中保存病历信息,查阅诊疗资料。患者还可将钱存入卡里,在医院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应用POS机刷卡交费,不但可免去就诊过程中反复排队结算的不便,而且省去了携带和交付大量现金的麻烦。
不久前,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又在全国医院中率先启用挂号排队叫号系统,使患者挂号从以前的单窗口站立排队式等候,变为现在的多窗口“休息式”等候。家住塘沽区的孙大爷曾在该院接受过心脏搭桥手术,前几天来医院复查时孙大爷说:“以前挂号,有4个窗口可以排队。有时一个人看病,陪着来的家属分别在不同的窗口排队,谁先排上,谁先挂号。没有家属陪着的病人就只能自己排队,有时明明是自己先来的,却因为没‘选对’窗口而比后来的人晚挂上号。”
关注
社区卫生服务“15分钟健康圈”
有专家指出,医疗卫生体系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一个正三角形,尖儿是大医院治疗疑难杂症,底座是大量社区医院治小病,但现在是个“倒三角”,一些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
陈女士不久前得了感冒,虽然家门口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她还是不辞辛苦地到某三甲医院排队去看专家号。她认为,虽说头疼脑热是小病,一旦误诊那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去大医院看病虽然人多,还要排队,但心里觉得踏实。
这是一种就医惯性。而这种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市民的就医行为。有些人觉得大医院医疗设备先进、条件优越、治疗水平高,所以不管什么病都喜欢选大医院。
赵先生前不久一天上班时,肚子突然疼痛难忍。同事要送他到附近的社区医院就医,可是他坚持要去大医院。坐上出租车二十几分钟后来到一家三甲医院,此时赵先生疼得身子都直不起来了。去急诊室就诊,被同事扶着做了一系列检查,最后被诊断为胃痉挛。医生开了几种常见药,服药后过了半小时左右,赵先生终于直起了腰杆。同事给他计算了一下,从发病到进医院到吃上药花了两个多小时。事后,他自己也感到后悔:胃痉挛这样的常见病一般医院都可以治疗,没必要非跑到大医院排队检查,白白多受了病痛的折腾。
脊柱外科是人民医院的特色学科,徐天同是人民医院第一位下到社区的脊柱外科医生。“社区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它们也有特色,有技术。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先在家门口的社区治疗,病情较重的再到大医院。这样节约了医疗资源,也方便了患者。”他认为,患者应该转变就医观念,小病、常见病在社区医院和一般诊所都可以治疗,程序简单,速度也快。一味追求就诊医院的规模没有必要。现在国家花大力气建设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是为了解决大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家应该有效利用便利资源,走出“看病非进大医院”的误区。
如果把大医院比喻为人体的“主动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是人体的“毛细血管”,因此社区医疗工作必须深入到居民生活的细微之处。市卫生局社区处负责人说,以往人们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都跑到大医院看,结果“大医院吃不了、小医院吃不饱”,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近年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社区医院已经可以担负起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使卫生资源的利用逐步走向合理。
常见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疑难杂症转诊至三级医院,这样的梯度就医模式可以大大方便市民就近看病。目前,本市已建立起“15分钟健康圈”,居民只要步行15分钟之内就可抵达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住和平区小白楼街开封道社区的刘大爷每周都在老伴的陪同下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取药,患有腿部静脉曲张的刘大爷告诉记者:“过去看病要走很远的路,时间长了腿就疼,现在可方便了,走不了10分钟就能看病。”
挂号方便、熟悉病史、药费便宜,作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三大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社区全科医师团队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而且,如今的社区医院,每天都有经验丰富的专家的身影。
过去,由于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良性互动,再加上社区卫生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患者缺乏信任感,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利用不足。从今年开始,大医院医生社区轮岗,每天都会有专家在社区开展医疗服务。
市卫生局局长程津新说,实施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双向互动,就是要逐步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及“首诊在社区”、“双向转诊”的有效机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目前,本市正在实施百名高级医师进社区活动。市属大医院建立由即将晋升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人员组成的百名高级医师服务团队,与对口支援单位形成联合体,4名不同专业的高级医师为一组,对口服务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名高级医师每个工作日在这5个社区轮流应诊,保证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工作日都有高级医师应诊。每名支援社区的高级医师必须在社区服务不低于3个月,不得空岗,其考核与晋升职称和职称聘任挂钩,出现空岗的医师实行一票否决,不予晋升和聘任职称。这些高级医师不仅要完成门诊、会诊工作,还要进行社区医生培训和临床指导,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全面提升社区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使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人民医院的陈莹医生这3个月来在红桥区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消化科医生,她由衷地说:“社区医生需要全科技能,还有的医生中西医都懂一些,他们很辛苦,工作量也很大,但是对病人非常耐心,考虑全面。我们三级医院的医生专业性强,治疗方法先进。我向他们学习全科知识,同时把我们掌握的诊断技术、检查方法、用药规范与他们沟通。我们互相补充,患者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