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的味觉来说,没有什么东西会比蓝纹斯第尔顿芝士更富有异国情调的了。那么这种芝士和其他欧洲食品是否能在厨艺前景瞬息万变的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呢?
Cinderella让自己的声音超过尖利的电子音乐,对我喊道:“这是我们的新产品,叫做蓝纹斯第尔顿芝士(Stilton blue cheese)。来自英国,每块200克。”
这些蓝纹斯第尔顿芝士的背景十分奇怪――它出自于昔日老旧的制作模具与英国偏僻的田园乡村。但是现在您所见的是一家坐落于上海的食品商店。一个穿着粉红色制服的女促销员在商店周围翩翩起舞,销售助理灰姑娘正在将这种外来食品推销给一家在外度假的好奇的中国人。
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一间钢筋与玻璃复杂结合的大厅中举行,展出的食品来自世界各地。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强力推出芝士、法国葡萄酒、苏格兰威士忌和比利时的巧克力,这一切都挑战着中国人的味觉器官。
食品经销商们到这里来,是因为他们希望在这个别处皆勒紧裤腰带的时期,中国的中产阶级仍旧有一些经济盈余可以消费买他们的产品。
但是中国的新贵会把钱花在这些外国食品上吗?灰姑娘因为蓝纹斯第尔顿芝士发出的气味皱了皱鼻子。
“我接受不了这种味道。”这位20岁的小姑娘用充满爆破音的英语不好意思地说。
“我想亚洲人不喜欢,可能是因为芝士的味道太浓了。”
臭豆腐
虽然说蓝纹斯第尔顿芝士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实际上对于中国人来说,欧洲的产品十分难以适应。
中国的臭豆腐让你捂住鼻子,和蓝纹斯第尔顿芝士有点类似。
中国有着3000多年历史高水平的烹饪技术,在中国的的菜单上从蟑螂到鳗鱼应有尽有。但只是近十年来牛奶和奶制品才为人大量接受。因为很多中国人都有乳糖不耐症。
重要的是,欧洲精美的食品在本国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可能没有纯正的威士忌、卡布奇诺或者蓝纹芝士,但却有很多种白酒,丰富的传统中国茶,以及自己那以黄豆为原料的“臭豆腐”――这种食品与蓝纹斯第尔顿芝士有着同样浓烈的味道。
这些产品对于中国人来说更熟悉,比欧洲的产品更加便宜。拿臭豆腐举个例子来说,在上海市场的摊位里面是相当便宜的,但是200克的蓝纹斯第尔顿芝士却要花上100块钱。
欧洲人正策划着强调产品背后的历史传统来克服障碍,比如说蓝纹斯第尔顿芝士、苏格兰威士忌或者法国葡萄酒。
葡萄酒文化
阿利娜-康纳斯是大量涌入上海的年轻欧洲人之一。很多像她一样的欧洲人经营饭店或者食品与葡萄酒公司,试图将欧洲的传统文化作为资本出售给中国人。
她在法国与瑞士边境附近的农村长大,然而她在优美的上海法租界已经生活5年了。欧洲人曾一度从这片繁华居民区将鸦片售卖给周围地区,但今天阿利娜运作yangjiu.com网站,通过发送欧洲葡萄酒、烈性酒和大篮子作为礼物,以此促进与中国顾客的业务关系。
我在她的办公室里召开的研讨会中看见中国客户对葡萄酒的历史底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好奇的年轻人们支付200元人民币(折合18英镑)每周参加这个葡萄酒研讨会,在研讨会中他们学会了怎样闻酒的气味、怎样饮酒与怎样品酒。
但是阿利娜告诉我这个研讨会不仅仅是关于品味与历史底蕴。她很多的顾客花钱买昂贵的酒是作为礼物,去维持“关系”。
她说:“实际上中国顾客需要威士忌和波尔多红葡萄酒是为了在中国做生意。”
她告诉我一家天津的公司在交易成功以后,订购了大量的威士忌与科尼亚克白兰地酒。
阿利娜解释说:“他们需要给不同的帮助他们的官员送礼物。等级不同,礼物也不一样。来自欧洲的礼物会给人优雅与高质量的感觉。所以人们会觉得欧洲的礼物最为贵重。”
干杯
人们认为欧洲的食品很贵重的原因与味道和历史底蕴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与那种在迅速发展的经济同时产生的显示“身份”的欲望有关。
苏格兰威士忌已经发展成一种象征身份的产品了。我在威士忌经销主管查尔斯?宋(宋嘉树)的公司里、在卡拉OK酒店亲眼见证这一事实。
我由一队穿着黄色巴特林斯风格短上衣的年轻女孩儿们迎接进来,我进来的时候她们向我鞠躬,然后将我引进到一个卡拉OK包房,包房有一些中年商人正在唱歌和玩骰子。
在房间的中央放着一系列单一麦芽威士忌,旁边有水和绿茶作为调酒用的饮料。
这里的商务会议热情洋溢,主人们都要买昂贵的酒来维持“面子”。当我尝试要小口抿一点我的苏格兰威士忌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周围所有人都喝干了杯里的酒。
宋先生说:“你要每次都喝干杯里的酒。为了百分之百对你的朋友表示尊敬,一旦喝酒就要干杯,否则别人会觉得你不礼貌。”
一种表达
所以中国人如此注重“面子”而非品味?
复旦大学的人类学教授潘天舒说,这样饮用威士忌很不好,副作用不仅仅是酒后醒来会头疼。
他研究了中国的美国快餐以后,说,今天的欧洲精美食品令人惊讶的不光是食品本身,而是一种蕴藏在其背后的漫长的历史。
他说:“现今,人们追求个性的意识增强了。大家想要向别人昭示自己有能力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做决定。这是人们显示自己食物品味的一种表达。”
芝士、葡萄酒和其他昂贵的欧洲食品会在中国开发出一个新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人真的欣赏其味道,而是由于人们追求身份形象的热潮。
但是直到有一天,欧洲的食品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而变了样子,或者是中国人逐渐喜欢上了外国风味,欧洲产品由此变得大众化了,这种增长的潜力就可能到此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