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医资讯  >> 时事解读  >> 查看详情

食品安检应打破政府垄断 发挥地方民间力量

来源: 中医养生网  日期:2017-11-26 13:39:10  点击: 
分享: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孙树侠语气急切。

  孙树侠是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综合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近日爆发的“苏丹红风波”,令“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位持续关注食品安全领域的资深专家,孙树侠提出了一个迥异于他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推进食品产业工业化的前提下,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民间的力量。”

  不容乐观的食品安全现状

  全国有10.6万多家食品企业,其中,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超过10%的企业无营业执照,1/5属无标生产,2/3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厂不检验,1/4对进厂原料不进行任何把关,60%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这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统计数据,源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2003年的一项专项调查。它从一个侧面清晰勾勒出我国当前食品行业的现状。

  “国外多是工业化生产,而中国则多是小作坊式生产。”孙树侠强调,这种情况在一些日常食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说酱油、醋等,很多都是产自一些“三无”小厂,质量堪忧。而此次“苏丹红风波”,从制造源头来看,也多是这类企业“造的孽”。

  “不干不净”、“乱添乱加”、“不明不白”,孙树侠如此评价这类企业的产品:

  “不干不净”,指的是产品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等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曾有报道,最严重的竟超标8000倍”;

  “乱添乱加”,指的是超量使用添加剂或使用被禁用的添加剂,更有甚者,有些企业还会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的有害物质,如苏丹红等;

  “不明不白”,指的是食品标签不规范,如标签无生产日期,标注生产地与实际不符等。

  “在这种低级的行业生产状态下,强调食品安全的监管,无疑为‘奢谈’,往往很难落到实处。”孙树侠说。

  呼吁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八顶大盖帽抓不住一个杀猪的,十个部委管不住一个造假的。”

  对于社会上流传的这种说法,孙树侠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赞同。

  “现在,我国的食品监管游离于各个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孙树侠说,“而发达国家则有一个相应的机构在统一管理。”

  孙树侠曾研究过世界上26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对比之后,她发现国内目前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她告诉记者,美国1998年即专门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日本也在2003年通过了食品安全基本法,并在内阁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专门对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管理工作进行协调。“这些做法的效果很好,我们也应该效仿。”

  孙树侠因此呼吁中国也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并强调“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要进行明确合理分工”。

  孙树侠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要对监管方面存在的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抽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二是要对目前尚无人管理的“盲区”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哪个部门负责哪些尚无人监管的盲区”。

  孙树侠还强调,我国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要在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之下设置食品安全标准或食品法典委员会,专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并要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保持沟通。

  检测要打破政府垄断 多建独立第三方机构

  “中国这么大,单靠中央政府来管食品安全,怎么能管得过来?”孙树侠认为,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其他力量的参与,“群策群力,才能解决问题”。

  孙树侠强调,“要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她说,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明显,因此不妨借鉴美国的经验,实行食品安全机构联合监管制度,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网,在县市、省区和全国全面监督食品的生产和流通。

  由于中国尚缺乏完整的由上到下独立的垂直监管系统,只有质检总局的商检系统属于垂直管理,其余的均为分级管理,各级监管机构的组织和任命由本级政府决定。鉴于这种现状,孙树侠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由各级政府负责所辖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行“主管领导负责制”。

  孙树侠同时强调,中央和地方在食品安全标准上要“保持良好的协调”。

  而各种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优势”和消协的“监督作用”,也为孙树侠所看好。

  她告诉记者,现在世界上出现了一种趋势,即食品安全监管正从过去以政府部门为主转向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比如,第三方独立检测检验机构的建立”。

  据孙树侠介绍,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尚为国家相关部门所垄断,但由于资金有限,导致检测手段和设备都很匮乏;而国外这方面发展很快,近年出现了自由基检测、红外线光谱检测,乃至D NA检测等许多新方法。

  “国外成功的经验,就是建立第三方独立的检测机构。而公众也很信任这些公平、公正的独立机构。这样的渠道多一个,就多一份监管的力量。”孙树侠说,“而我们国家由于还是政府垄断,往往一监管就垄断,一垄断就挣钱,一挣钱就管死。”

  企业应是制定标准的“主角”

  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孙树侠对此有着独到的看法,她认为,企业才应该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主角”。

  国内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是遵循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递减的原则设计的,现有的思路是国家标准“越复杂越好”。但在孙树侠看来,这样的标准是有悖于实际情况的,“国家这么大,情况那么复杂,怎么能都弄进来呢?”

  她告诉记者,国际通行的惯例是:在国家的帮助下,企业标准制定得越详细越好,行业标准则略微详细一些,而国家标准只是“搭个框架”而已――这与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生产标准应该从生产中来,企业最明白要制定什么样的标准。”孙树侠说。

  谈及当前被媒体炒得火热的“苏丹红风波”,孙树侠丝毫未表现出吃惊,她觉得“这其实很正常”。为此,她还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在发达国家,像“苏丹红事件”这样的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在发展中国家则达95%以上。

  “关键的是我们要从生产、流通、消费诸多环节把关,建立一个‘田头到餐桌’的完整的食品监管体系。”孙树侠最后说。

相关时事解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