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悼念活动总体说其气氛是哀而不伤,献辞的嘉宾们常常让观众发出笑声,就如同波姬小丝引用的“微笑”歌词一样,“微笑,即使你心痛。(Smile, though your heart is aching.)”
在一种文化中,参加葬礼的上可以发出笑声;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如果参加葬礼的人不表现的悲悲切切恐怕会被人们视为大逆不道。
10多年前,我第一次参加一个美国人举行的葬礼,回来后写了一篇文章“葬礼上的笑声”。葬礼上致词的人大多是回忆逝者生前的往事,其中都会有人讲起逝者生前的一些趣事,而这些趣事往往会引发参加葬礼的人发出阵阵笑声。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葬礼,听到逝者的生前趣事也自然的同他人一起笑了起来,但笑到一半,突然把嘴闭上了,感觉到人家去世你还笑,这不是幸灾乐祸吗。我当时赶紧看逝者家属的表情,结果发现他们也在笑。
葬礼上的哭和笑是鲜明的两极反差,但为什么在美国人的葬礼上发出笑声不会被人们视为对逝者的不尊呢? 我向一些美国朋友询问了个中的原因。他们告诉我,美国的文化本身很强调幽默,即使在葬礼上也会如此。人们讲述逝者生前的趣事,能够引起参加葬礼的人发出笑声,这更让人记住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留给人们更多对逝者美好的记忆。另一方面,斯人已逝,他能快快乐乐的进入天国,这不也是人们的期待和逝者本人的期望吗?听到这些,想想也有道理,也多少也有些理解了。
经历了参加葬礼可以笑的这件事,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不过在参加完这个葬礼后,也感觉到心情不是那么压抑,对参加葬礼也少了些恐惧感。不过话说回来,在葬礼上让我笑,我总是还有些心理负担。
人总会离开这个世界,葬礼是其家人、亲朋好友和相关人士送别最后一程的时刻。人们寄托哀思、缅怀其留给世人的一切、祝愿其入土为安。我想这是所有参加葬礼的人的一个基本心情。但为什么同样是葬礼,有的葬礼带给人们的是沉重,有的葬礼成为吃喝的盛宴,有的葬礼留下的则是对逝者无限的思念和留恋。
其实现在有些葬礼已变形了,人们参加葬礼成了一种例行公事,场面大大小甚至超越了对逝者思念的意义。这种葬礼比的是谁的场面大、谁的参加的人多、谁的豪华。最后还要看吃饭的桌子摆了多少,葬礼最后成了饭局。此时此刻,在大鱼大肉面前,有多少人会分得清他们是来填肚皮呢还是来真正的悼念逝者。
世界上所有的葬礼都会充满悲哀,尤其是逝者亲人流露的真情让人难以忘怀。在当今名人的葬礼上,最催人泪下、最打动人心的当属杰克逊女儿帕丽斯所留下的那幅画面。在悼念活动接近尾声时,杰克逊11岁的女儿帕丽斯走上台,泪流满面地说:“自从我出生,他是你能想到的最好的父亲。我只想说,我是如此爱他。”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唰的一下就流出来了。我当时就感觉到,这幅画面将成为当天悼念活动中最能打动人们心扉的时刻。随后,CNN等电视台不断地播出这一画面,将这催人泪下的画面深深植入人们的心中。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真情,而真情是装不出来的。我记得小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说有一家的儿子不是孝子,自己和媳妇每天大鱼大肉,日子过得香喷喷,而对老母却极无孝道,每天残羹剩饭就把老母打发了。等到老母过世,这个儿子成了大孝子,在老母棺材前哭得昏天黑地。没有眼泪,就把鼻涕往眼睛上抹。这个故事让我记住了几十年,也让我感受到,其实在葬礼上人们的流泪并不一定发自内心,也许是一种表现方式吧。而且现在有的葬礼,干脆雇佣专业的“哭手”,大哭特哭,但真不知道,这种哭,是对逝者的怀念还是谋生的工具,对逝者家人而言,这种哭声和“眼泪”到底是献给谁的呢?
葬礼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也是每一个民族不能缺少的文化。不同民族所形成的葬礼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也无先进与落后的差异,它只是一种民俗学的反映。葬礼文化的核心是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这在那一种文化中都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