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生理应成为勤俭节约的示范。大学生把吃不下的馒头扔入垃圾桶,确实应该受到批评教育。在浪费粮食的问题上,尽管有的学生认识存在偏差,尽管吃饭浪 费现象需要教育引导,但是老师责令学生把扔入垃圾桶的馒头捡回吃下,不仅让学生面子上挂不住,而且涉嫌对学生人格造成侮辱。一个小小的馒头引发师生间的肢体冲突,无疑值得反思。对此,校方回应,当事老师言语过激,但出发点是好的。但出发点是好的,就能侮辱学生人格吗?再说,馒头又涩又硬,很难下咽,难道学校没有责任吗?在我看来,尽管校方认为当事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教育者不能把浪费粮食的板子全打在学生身上。
比如,在食堂吃饭与在家里吃饭不一样。在家里,想吃多少就添多少,胃口不好的时候添一小口也行,而食堂供应一般是定量的,比方有位同学二两饭不够吃,但三两四两又吃不完。食堂是不大可能卖二两饭的。从经济角度考虑,学生点了这个菜,一般不能再点那个菜了。学生想一餐吃两个以上的菜并不容易,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浪费一点也属正常。
再说,现在的大学食堂多实现了教育产业化,变成了一个个经济实体。食堂自然希望从学生身上最大限度赚钱。而赚钱的主要途径就是多卖饭菜,降低饭菜成本。一些大学食堂为了多卖饭,一两、二两饭不卖;为了多卖菜,小盘菜拼盘菜不卖。由于消费对象固定,一些食堂经营责任心下降,就把又涩又硬的馒头等劣质食品卖给学生。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不浪费吗?
因此,我认为,要破解学校食堂浪费难题,学校责无旁贷。一是督促食堂回归公益功能,改善饭菜质量,压缩饭菜利润,改进供应模式。比如,参照卖盒饭、卖自助餐的经验,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把饭菜的计量单位缩小一点,把饭菜质量提高一些,浪费的情况或许会好得多。当然,在利益面前,指望食堂高度自律,少赚钱也不太现实,所以,第二条建议就是,学校完善食堂监督机制。由师生代表组成食堂监管机构,在食堂卫生、饭菜质量、价格等环节加强监督。如果饭菜质量提高了,服务方式灵活了,浪费现象也就减少了。
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应该亲自体验生活,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进餐,做好学生的示范。让学生看看领导、教师如何爱惜饭菜。领导勤俭节约的习惯可以营造出一种节约进餐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己食量与胃口来决定购买饭菜的分量与品种,减少浪费。榜样的力量往往比单纯的道德说教与道德强制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学校在提高饭菜质量与教育引导的问题上多下一番工夫,一个馒头引发的师生冲突应该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