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10元进口红酒当做数百元名牌喝 品牌货可能是在国内分装后随便贴的洋牌子
也许你在餐厅享受的几百元进口红酒,在法国的出厂价只有1欧元;你收到的高档进口红酒,不过是法国人天天喝的便宜货;而你家里珍藏的引以为自豪的红酒品牌,可能是在国内分装后随便贴的洋牌子。仅仅在法国就有上万个酒庄,而每个酒庄有又数个品牌,光品牌就有几十万个,而在法国买普通红酒的价格大概是一到两欧元。
现在正是中秋送礼、宴请高峰,进口红酒销量大增,红酒行业水有多深?有多高的利润,吸引无数人争相“掘金”?本报记者将解剖进口红酒的产业链,让你看到其真面目。
洋酒是怎样包装出来的
自己贴洋标签
一位做过红酒经销的法国人S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在中国进口的红酒品牌高达上万个,分为新世界葡萄酒(产自智利、美国、新西兰、澳洲等)和旧世界(产自法国、意大利等)两种。价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几十万元都有。有的是原装进口的,有的则是进口原料,在国内分装。其实,进口的散装酒、半成品基酒,在国内加工后分装的都算作洋酒,但是是在国内分装还是原装进口价格差别就很大,而且消费者也更信原装进口。因此大多数品牌都标榜自己是原装进口的。
但前年国内进口葡萄酒瓶装酒4.23万千升,散装酒10.5万千升,后者比重达到七成,而2008年头五个月,国内进口2升以上容器装鲜葡萄酒也占同期葡萄酒进口总量的六成半。
这也就意味着市面上的进口葡萄酒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内分装的。散装木桶进口有两种,一种是葡萄原汁,另外一种是进口葡萄浆。前者运到中国后,厂家可以直接分装成葡萄酒成品。而后者必须进行勾兑,即要按照口感调配,加水和色素等。
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揭秘,有些所谓进口红酒其实是中国人自己搞的商标,然后到内地赚钱,例如,国内一家酒商从西班牙购买葡萄酒然后打自己的商标。
这种方式一般消费者很难分辨,即使看进口商检报告也不涉及这些信息。唯一可做推断的是,西班牙有自己的葡萄酒分级制度,但是上述品牌标签上却没有。
从10元涨到300元
出厂价1到2欧元每瓶的进口红酒,抵达中国超市后就要卖到八九十元。在本地进口葡萄酒业务的佳宸酒业董事总经理潘家佳对记者算了一笔账,1欧元折合10元人民币,外加3元海运,再纳税48.2%(消费税、附加值税和关税)后到岸成本为19.5元,之后仓储和本地运输、人工费用合计2元,售前成本最低也应是22元左右。“如果一瓶葡萄酒给经销商价格低于25元,那么进口商本身就很难做。”
S先生说,按照上述落地到中国约25元的酒为例,经销商一般60元左右供应给超市或者商场,这些地方再加价10%到15%,到消费者手中就成七八十元了。而一旦进入西餐厅,往往按照经销商供货价的两倍或者2.5倍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而一旦进入酒店,身价往往是3到4倍,这时候在酒店的售价可能就到300元左右了。
“原料”靠得住吗?
部分分装红酒用“垃圾”原料
“如果摆在我面前是一瓶美国葡萄酒,从外表看很难界定价格,因为它不像法国那样有区分等级,只是庄园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在没有打开之前,很难判断是否好酒。”潘家佳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便是法国进口的红酒,其中文标签等级一栏大都写着正品,其实法国红酒是分为三个等级的,这让消费者难以判断。
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副会长、广州大德酒庄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惠东向记者揭秘,业内不乏进口散装葡萄汁国内灌装后贴牌洋葡萄酒的情况,往往向夜场和二三线城市倾销,售价严重偏离价值。
而一些低端进口原汁则被业内称作“洋垃圾”。“叫它‘垃圾’,是因为它可能是用发霉或者品质很差的葡萄酿造的。”业内人士说。只要用技术手段(如加入二氧化硫防腐,加入糖维持甜度)确保对人体无害,这种原汁在国外公开渠道就可以买到,但是品质很差。这些所谓的进口红酒往往没有中文标签,除了看不懂的洋文之外,消费者很难从外观上辨别好坏。
上述人士介绍,部分不法商人在分装过程中进一步稀释、勾兑一些食品原料,例如胭脂红、柠檬黄和亮蓝等色素,加入甜蜜素、安赛蜜、糖精等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来进一步降低成本牟取更高的利润。“经过处理后,一般消费者区别不出味道。”今年,广东省相关部门对广州部分超市及批发企业酒类商品进行抽检,发现不少进口红酒超量使用防腐剂和超范围使用甜味剂。如果消费者缺乏品鉴葡萄酒的能力,最好要在质量比较有保障的渠道购买。
喝红酒的三个误区
只瞧包装 不看产地。消费者不管价格贵不贵,只看包装精美就买,因此市面上出现很多过度包装的红酒,如木盒装、皮盒装等花样繁多,甚至还装入了月饼大礼包。
只问价格,不管等级。卖酒的人往往只问顾客:“你需要多少钱的酒?”而不是介绍产地和等级等要素。所以造成在中国两种进口红酒最好卖,一种是价格便宜的,而另一种是价格最贵的。
买的不喝,喝的不买。喝进口红酒对中国人来讲还是个门面工程,大部分人不是因为喜欢而喝,而是觉得很时尚、很有品位。因此,用红酒来送礼是最好的选择,送礼者花钱不多拿得出手,而收礼者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