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医资讯  >> 行业信息  >> 查看详情

如何遏制慢性病“井喷”式变化?

来源: 中医养生网  日期:2017-11-26 12:43:11  点击: 
分享: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2.6亿。在过去十年中,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病例1000万,我国慢性病在死因构成中已超过80%。请关注——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带来多重健康问题挑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对健康的危害出现“井喷”式变化。

  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程度,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就是国民健康素质提高和预期寿命的增加。2006年,全国第三次全死因回顾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约75.4%的居民死于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慢性病高额的医疗费用和高致残率,是国民健康的首恶。“十二五”计划中央建议稿中,首次明确提出对慢性病积极防治的要求,其排位仅在重大传染病之后。

  慢病防治 刻不容缓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达20.0%,全国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2.6亿。在过去十年中,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病例1000万。我国慢性病在死因构成中已超过80%,每年仅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已达300万,心脏病每年直接导致55万人死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总人口。我国每年主要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达1300亿元。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在今后10年中,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将产生55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到2015年中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0亿美元。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提出,慢性病对于劳动力人口的威胁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心血管病死亡年龄构成中,45—64岁年龄段的人口已经占到21%,而在心血管患病年龄构成中这个年龄段的比例却达到了55%。

  对于慢性病的理解,公众确有误区。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亦有同感,虽然慢病最后的结果呈现在中老年,但是真正的形成是从青少年就开始了。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呼吁要尽早行动,对于个人来说,50岁开始防治慢病不算晚,但是如果从15岁开始或者5岁开始更好。

  “慢病在国家层面理解也存在一些误区。过去,我们是把传染病防好以后再来考虑慢性病防治,这就错了。”毛群安说,“对于慢性病防控也要尽早,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慢病防治所需要的资源并不多,我们不缺乏知识和技术,缺乏的是信心和坚持。”

  溯源病因链 借鉴国际经验

  “慢病的防治需要高级别政府支持和多部门间的合作。”孔灵芝分析了慢性病的病因链,“导致慢病的可改变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饮食、少体力活动和吸烟,而年龄、性别和遗传是我们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在病因链的远端,是根本社会决定因素。”

  孔灵芝认为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要加强锻炼,防治慢性病。“但是想锻炼没有走路的地方,一出门都是汽车尾气污染。”她提出社会支持、城市设计、土地利用方式等已经成为影响个体积极参加体力活动的因素,同样,食品和农业政策、食品营销和媒体等都影响着个体膳食习惯。

  “环境因素通常是凭个人之力无法改变的,凸显了由政府和社会主导的环境支持的重要性。”她举例说明,芬兰北部冠心病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呈下降趋势,我们可以看到,芬兰政府不仅制订国家政策,通过国家舆论支持慢病防治,而且农业部门说服农场主改变种植结构和方式,更多的种植蔬菜、引导食品企业改变加工方式、生产高纤维面包等,同时,使用营养标签、超市改变食品摆放模式、增加营养宣传、控制吸烟、创造无烟环境等途径,倡导公众健康饮食习惯,尤其是物价部门出台相关物价政策对以上措施实施予以保证。

  1998年美国癌症死亡率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首次下降。2001—2006年男性癌症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2%,女性平均每年下降1.5%。发生在美国的这一系列变化,孔灵芝总结认为,归因于美国的一级预防、早期发现和技术完善,包括:改变饮食习惯、控烟、预防病毒感染、控制肥胖、限制酒精摄入、乳腺癌筛查等。

  荷兰扩建自行车道、欧洲征收“脂肪税”、纽约下了“限盐令”、德国限制儿童节目时段食品广告、墨西哥校园禁售垃圾食品、日本超重者6个月减肥仍不见效将自动离职且对企业处以罚款等,很多国家都已经意识到慢病风险因素与经济、社会、政治、行为和环境息息相关,实践证明,采取多部门对策防治慢病十分有效。

  健康教育 战略转变

  据了解,我国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明确政府责任、以预防为重点、以社区为基础、关注农村人群、社会广泛参与、提高个人能力等6项应对策略,并通过国家医改政策,为慢性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如何将这些“策略”深入人心?国内外经验证实健康教育是防控慢病的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3月23日,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倡议发起的“我行动,我健康——中国慢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系列活动在北京启动。这个活动将在全国开辟近万个医院、社区及药店宣传点,直接面对医生和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今年启动的是中国慢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为期五年系列活动的第一阶段活动,该活动的举办将形成全社会联动、多部门协作、全民参与慢病防治和宣传的新局面。毛群安说:“发起这样一个行动,就是期待着有更多精明的企业家,有公信力的媒体,有社会责任感的专家,大家一同参与,为我们国家慢病的防控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报记者 杨朝晖
  (科技日报)

相关行业信息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