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的一再消失,引发了业内人士对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中“药价虚低”现象的讨论。
药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居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突出,以药养医、药价虚高现象饱受诟病。2009年8月,我国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剑指药价虚高顽疾,全面推行基本药物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根据新医改方案,目前施行的基本药物定价机制是,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指导价格内,由各省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的招标采购价格。其中,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开创出包括“双信封”、独家货源承诺等内容的基本药物招标形式。这一形式被业内称为基本药物招标安徽模式,并逐步在全国推广。
所谓“双信封”,是指企业要经历经济技术标和商务标的双重评审。前者主要对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行业排名以及资质认证等指标进行评审,后者主要评审价格指标。只有通过经济技术标评审,才能进入商务标评审,商务标评审由价格最低者中标。
安徽模式一经确认,即被一些业内人士视为鼓励企业低价中标。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向媒体表示,经济技术标门槛很低,几乎没有违法的企业都可以进入,实际上只剩下商务标,那就是拼价格,“唯低价论”。
在这种情况下,安徽基本药物招标中频频出现超低中标价。浙江医药行业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安徽中标的863个品规,单价1元以下的占20.9%,5元以下的占66.9%,10元以下的占82%。这种现象被业内众多品牌企业称为“药价虚低”,有的中标价甚至低到无法补偿原辅料及包装成本。
以感冒类常用药板蓝根颗粒为例,该药品10克每小袋的规格,在安徽2010年的中标价不到0.12元。据南方一家板蓝根品牌生产企业核算,按照药典标准及目前的市场行情,不算人工、设备、税费等成本,10克每小袋的板蓝根仅原辅料成本即达0.234元。
在这种竞价游戏规则下,大型品牌药企纷纷败北,或者流标,或者干脆放弃竞标。公开报道显示,在安徽基本药物招标中,全国100强制药企业仅有249个品规中标,占中标品规总数的28.85%。业界普遍担忧,这种一味强调低价的招标方式,会造成“劣药驱逐良药”的后果,恶化行业发展环境。
广东万年青制药公司董事长欧先涛表示,“企业以低于生产成本的超低价中标,不排除在原材料采购上以劣充好,或投料不足,导致产品中有效药物成分含量不足,卖给病人‘合格的假药’。”
品牌企业的呼吁,没能挡住安徽模式在更大范围内蔓延,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省份仿照安徽模式完成了基本药物招标。
南方一家大型品牌药企负责人表示,基本药物招标的降价程度往往被政府当作政绩来宣扬,因此各省在招标中还存在相互攀比现象,有的要求企业在其他省份中标价的基础上再降价,这样一轮轮压低价格,药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基本药物成品牌药企鸡肋
面对各地陆续开展的基本药物招标,品牌药企的态度从最初的抵制观望,到小范围试点,再到现在的降价竞标——牺牲利润,跳水保市场。
广州某知名药企投标负责人表示,这种低价竞争的范围,从过去的低端企业为主,发展到现在,品牌企业也被迫参与进来。“有些企业的库存压力很大,这样的话,即使赔钱,也要降价中标、处理库存。他们的心态是,处理一年是一年,希望明年政策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