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题是“共同参与,成就奇迹(together it is possible)”。2月4日,记者在郑州市肿瘤康复协会见到几位创造奇迹的癌症患者。
今年54岁的杨晓柏是郑州市肿瘤康复协会的秘书长,很难让人相信面色红润、笑容爽朗的他已经同癌症斗争了21年。1991年,32岁的杨晓柏被诊断出换上了小细胞肺癌,医生当时判定他只剩下了6到11个月的生命。当时杨晓柏曾经一度陷入绝望之中,但是对于家庭亲人的牵挂和责任让他决定要和病魔作斗争。
如今回想起这21年的经历,杨晓柏感慨地说,目前协会中像他这样常年和癌症作斗争的人还有很多,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心理建设同手术治疗一样重要,而人们往往把关注点都放在了手术治疗上而忽视了手术后的康复。
杨晓柏告诉记者,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疗癌症的技术越来先进,但是每一个患者在做完手术和放化疗治疗以后,都会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心理问题,因为每个患者心里都很清楚癌细胞随时都有出现和转移的可能,就好像一颗随身携带的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间就会引爆,这样的心理压力是普通人不可想象的,“有很多人并不是被病魔给打败了,而是被自己打败了。”
21年的抗癌经历,让杨晓柏成了抗癌明星,很多病友听说他的事后会找到他,和他交流抗癌的经验,从他这里找寻生存的信心。2010年,在得知郑州市即将成立肿瘤康复协会以后,杨晓柏主动请缨加入了郑州市肿瘤康复协会并且担任了协会秘书长。
据了解,郑州市肿瘤康复协会现在有会员300多位,全都是癌症患者,其中9位常务理事中7位是癌症患者,两位是医护人员。协会每天都会组织病友一起锻炼身体,由心理咨询师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话疗”,并且鼓励病人之间相互进行鼓励和“话疗”。
在郑州市肿瘤康复协会中担任指导医生的,康复协会主任董彩云告诉记者,像这样由医生、病人、和志愿者组成的肿瘤康复协会在全国都很少见,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针对癌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心。
董彩云表示,从医学角度来说,往往把肿瘤切除以后,五年内不复发,不转移的病人定义为康复。但是事实上,由于癌症发病原因至今还没有能找到,癌症发病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无法有针对性的控制,病人手术后需要有一个持续的长久的康复治疗,这个康复包括病人的体能、心理、营养、免疫等各个方面。目前,由于国内的抗癌协会大多是民间的,由患者自发组织的,并不能给患者一个科学的引导,这也是导致我国患者术后生存率和国外相比较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癌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一样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据悉,癌症目前是全世界首要的死因之一。每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约为700万人,其中24%发生在中国。然而中国癌症患者的生存和治愈率仅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