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浴是根据中医辨证,将选择的中草药煎成汤液,稀释后进行沐浴的一种水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中药浴操作简单、廉价无毒副作用,便于患者实施自我药疗。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意思是说对因外邪侵入而致病的人,用热水浸浴,使之出汗,可使邪从汗出;《礼记》中有“头疮则沐,身有病则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师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沐、浴、浸、浇、喷等,认为内、外、妇、儿、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药浴法。但在中药浴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药浴前必须先洁身,浴后立即用温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
●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39℃-45℃的药浴温度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患者;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者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的药浴温度适用于急性扭挫伤患者。
●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若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床上,喝些白开水或糖水,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有出血倾向者、老年人、儿童慎用39℃以上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的药浴为宜,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药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期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王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