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确共有一个营养学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成酸性食品”,并且是强酸性和中酸性,而不是弱酸性。如果我们对比自己的饮食结构和季节饮食特点,是不是在冬季里、在节日里选用这些食材会比较多一些呢?
从营养素的角度来分析食物,有些食物中含有的硫、磷、氯的成分比较高,进食这样的食物会促使我们的体液成酸性,而如果食物中所含的钾、钠、钙、镁、铁等成分多一些,就会平衡酸性物质而使体液成碱性。
上面这些食物中含有的硫、磷、氯的成分就比较高,如果集中、大量、长时间吃这些食物,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成酸性。
“酸性体质”有哪些危害?
现代科学认为酸性体质是多种疾病的培养基和助推剂,酸性体质的人很容易出现身体疲劳(很多人节假日之后感到非常疲劳也与进食大量酸性食品有关)、腰酸背痛、免疫力低下等问题,“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的观点已经得到主流科学界的承认。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吴承霖撰文称:如果人们过多地食用成酸性食物,则将导致酸碱平衡的破坏,血液呈酸性,表现为血液色泽加深、血黏度和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酸毒症。
◆年幼儿童可诱发皮肤病、神经衰弱、胃酸过多、便秘和蛀牙等;
◆中年人则容易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出血、胃溃疡等疾病。
在营养学界曾有人认为,人体具有极强的调节能力,酸性食物将导致酸性体质是无理论根据的说法,是炒作之谈。
争议:“酸性体质”是不是忽悠
诚然,人体是具有极强的调节能力。而且确有这样的案例——进食大量的酸性食物后做血液检测并没有测出血液偏酸性。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人体强大的调节能力使然,人体的调节首先体现在大动脉的血液中,因此,血液中一时还不能反映出体液偏酸,但是虽然血液的PH值没有测出偏酸性,可组织液和细胞中的PH值未必与血液一样,也就是说组织液和细胞中的PH值已经偏酸性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用营养素来举例:比如当人体钙缺乏时,机体便动员骨骼中的钙进入血液,这时我们检测血,其结果显示钙的含量并不低,而骨骼中的钙已经减少了。
此类的情况在锌缺乏、镁缺乏、铁缺乏时是一样的。通常当验血发现这些营养素低下时,机体的缺乏程度已经比较严重了。
如何保证身体酸碱平衡?
不要集中、大量、长时间进食成酸性食物,否则,超过了人体的调节限度,我们的机体将被酸性所腐蚀,我们的调节系统将发生透支,其后果是十分危险的。
◆在动物性食品中,只有奶类和动物血属碱性食品,其他都属酸性食品;
◆在饮料方面,最好是喝牛奶、豆浆、茶水、果汁(不加糖);
◆最适宜吃的富含碱性的食物还包括水果、蔬菜、豆制品等。
同时,吴承霖表示:人体体液酸碱水平的变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现象,影响因素多。除了食物以外,健康状况、生活方式、运动、工作和感情压力、精神状态、不良嗜好、环境的严重污染等均会对人体酸碱平衡产生影响。
小提示:
在剧烈运动后,体内的能量物质大量分解从而产生许多酸性物质,使人感到腰腿或全身肌肉酸痛,同时感到疲劳倦怠。这时如果摄入巧克力、可乐及肉、蛋、鱼等,势必“火上加油”,不利于疲劳的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