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各种不同来源的官方的非官方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爱吃鱼生的老广州人,肝吸虫病感染率高达20%,而新来的外地居民,感染比率则直线下降。肝吸虫病的全国高发区示意图上,广东赫然在列。肝吸虫对于人体危害巨大,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肝吸虫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呢?研究表明:肝吸虫在人体内存活时间很长。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感染虫数较多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佳、腹痛、腹胀、消瘦、肝脏肿大等;重度感染者,肝胆管内可寄生上千条虫子,充满或阻塞肝胆管及其分支,发生严重的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等。肝吸虫危害如此大,它是如何传播的?
鱼肉未被煮熟,囊蚴没有被杀死,进入人体后人就会被感染。囊蚴主要寄生在肝胆管内,可随着胆汁流入肠道,形成带有虫卵的粪便,如进入水体,即开始新一轮传播。
患者或者患病动物体内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内,混于粪便中排出,进入水体,然后,虫卵被淡水螺吞入消化道,孵出毛蚴,在淡水螺体内经过发育和繁殖,形成尾蚴。
成熟的尾蚴从淡水螺的螺尾逃出,在水体中自由游动,遇到鱼类或虾类,则钻入其中,此后在适合的部位如鳞、皮、肉、腮等处形成囊蚴,逐渐扩散到血液和肌肉组织。
预防肝吸虫三管齐下
目前淡水养殖鱼类生长的环境越来越差,大量不规范、不卫生的养殖习惯屡见不鲜,“水厕”+鱼塘的养殖模式仍未被彻底消灭。
在不少淡水鱼养殖场,为节省养殖费用,厕所直接建在水塘边,俗称“水厕”。发酵后的粪便直接入塘,滋生浮游生物,作为鱼类的肥料。乡人的观念是塘越肥鱼越肥,人畜的粪便喂鱼,鱼养大再供人吃,谁知这一多年来的习俗,却成了一大卫生安全隐患。在肝吸虫病高发区,肝吸虫虫卵经人类粪便排出,经水乡人在传统的鱼塘水厕直排,肝吸虫卵由此寄生于塘虾、螺体,塘鱼吃虾螺后转寄生于鱼肉体内,人吃鱼后又感染肝吸虫。
1、制传染源。目前,广东省的肝吸虫主要依靠饮食传播。在当前的养殖环境下,淡水鱼类的养殖条件很差,不少地区“水厕”仍然处处可见。因此,控制公共卫生、科学养殖还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断传播途径。专家建议:尽量改吃熟食,鱼生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和未知风险。加热不仅能杀死肝吸虫,同样能杀灭病菌,去除其他种类的寄生虫,最大限度保护市民的饮食安全。
3、易感群体。爱吃鱼生的市民是肝吸虫病的高发人群。高志良主任建议:爱吃鱼生的市民,最好都能到医院接受相关检查。目前,肝吸虫的检测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一旦发现阳性,有吡喹酮等特效药物,且没有抗药性,疗效显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专家建议,预防肝吸虫一定要避免进食生肉,尤其对于爱吃鱼生的人群,一定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控制肝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