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记者调查发现,虽然监管层没有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具体监管有一定的数字,但对银行来说,不良贷款也会影响其上市、运营等,再加上由于不良贷款将影响银行绩效、考核等,各家银行总行对分支行还是有很严格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内也确实存在一些操纵不良贷款的方法。不过,业内人士同时指出,操纵不良贷款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被查实,可能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
调查:多家银行不良贷款额上升
随着上市银行业绩和监管数据的披露,市场对银行不良贷款的担忧加剧,就目前公布的多家银行的2012年报和业绩快报来看,净利增速出现大幅下滑、多家银行不良贷款出现上升的态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业内分析认为,2012年上市银行的业绩增速较2011年有所下滑,但仍保持了盈利的稳健增长;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将缓慢释放,经济好转难改不良贷款上升局面。
有媒体报道称,有分析人士指出,浦发银行操纵不良贷款迹象明显。
虽然浦发银行相关人员在面对媒体时对粉饰报表的说法并不认可,并称关注类贷款应该不会变为不良贷款。但业内人士还是提出了相关质疑。
有人分析称,“浦发银行全年产生不良贷款31亿(元),但仔细阅读其财报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四季度不良新增极少,仅5.2亿(元),这和平安银行大有不同,大家都知道,温州、宁波等地受损最大的就是平安和浦发,而平安在四季度不良贷款暴露相对于浦发就要充分得太多了。”
据其分析,四季度的不良贷款新增是用36亿元关注类贷款作为代价的,浦发银行前三个季度关注类贷款也只增加了34亿元,缘何四季度一个季度就大增36亿元,超过前三季之和?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让不良贷款的确认放到了下一个会计年度。
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定,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以内的贷款或垫付款项可以划为关注类贷款,因此关注类贷款往往被银行看做“缓冲区”,银行可能会将逾期贷款先归入关注类贷款,拖延90天后再计入不良贷款。
业内:不良贷款数据造假不复杂
记者采访了广东银行业相关专业人士张帆(化名),张先生针对浦发银行去年四季度不良贷款增幅环比锐减,关注类激增的现象,补充了自己的看法,张先生表示,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浦发银行存在作假的情况下,还有可能是由于浦发银行在2012年感觉到资产质量压力很大,由于前三季度新增不良高企,银行感觉到资产质量的压力很大,加强了对资产质量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关注类激增的原因同样可能是由于浦发银行提高了对资产质量管理的敏感度,将原来列为正常的贷款,分类为关注。
因为关注类贷款主要是定性分析,不好量化,“一笔贷款,如果银行管得松就是正常,管得严就是关注。”张先生认为,而不良贷款的分类则是可以量化的,如果进行数据作弊,一定会留下痕迹和硬伤。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不良贷款高了之后,银行的任务完成情况肯定不会很好,会影响银行全年的员工收入、奖金、下个季度或者来年的贷款规模以及政策倾斜度等。
操作不良贷款
将面临巨高的风险
如果某家银行出于某种目的有意隐瞒某些企业的不良贷款,那就没有尽到这方面的责任,也不符合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有可能误导其他银行或给其他银行制造假象,不利于其他银行的贷款回收和风险控制。
而正常和关注类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影响不大,记者咨询了广州某国有银行从事不良贷款管理多年的王力(化名)认为,银行对不良贷款统计数据进行造假,确实在操作上是可操作的。
据某银行内部人士介绍,银行除了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将不良贷款的确认放到了下一个会计年度,此外还有一些操作手段,如可以直接将贷款再批给相关企业,让该企业的资金链不至于接不上,另一种操作手法就是通过B企业借钱给涉嫌形成不良贷款的A企业,然后银行再将这笔钱贷款给B企业等。
据了解,通常来说银行的一把手对贷款是否转成不良贷款有决定性的决策权,“有的银行行长为了其在位期间的政绩‘出色’,会采取一些手段来让一些灰色地带的贷款暂时不被转变成不良贷款。”
王先生还认为,银行对不良贷款统计数据进行造假,在操作上是可行的,但是要承担很大的合规风险、监管风险和声誉风险,一旦被查实,可能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
“不良贷款数据作假的风险很高,但操作起来并不复杂,因为与此事有关的人员都是小范围的。一家银行的某个客户出现了欠息或者欠款,如果有关人员不上报,有关部门不公布结果,连这个银行的其他员工和中高层都不一定知道这笔不良的存在,更不用说会计师事务所和社会大众了。”每个银行都有一个部门是专门进行贷款资产质量的管理工作,做五级分类的工作只涉及到少数几个人员,如果某家银行总行授意下属机构对上报的不良贷款额进行控制,或者分支行为了完成资产质量类任务指标,有意瞒报新增不良贷款,是很容易操作的,也只有少数人会知晓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