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医教处处长 呼吸内科主任 张忠德教授
数字:孕妇病例或继续攀升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第一波后期的孕妇病例有所上升。“春节前后是怀孕的高峰期,节后孕妇的病例可能会有所增加。”张忠德教授指出,湿冷天气往往是心肺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体质较差,容易感染甲流。第一波甲流高峰过后,很多学校、机关、服务行业的人群都接种了甲流疫苗。第二波甲流的易感人群将转移到大型工厂工人、出游旅客、春运民工等聚集性群体身上。
调查:近五成人选择中医治甲流
记者在网上随机调查“得了甲流,你首选中医还是西医?”中发现,47%的人选择中医治疗,理由是“中药毒副作用低,价格便宜。” 对此,张忠德表示,“中药治甲流,退热时间快,退热后症状没有反复。目前尚未发现不好的毒副作用,这是国家比较关注的方面。”据了解,省中医院接诊的第一批甲流的病人,出院时个人费用仅为100块,平均一天10块。“晚上1点收治的病人,2个小时之内服用中药。第二天量体温退热了,病人表示服用中药后,喉咙疼痛症状有所减轻。” 张忠德补充。
治疗:中药疗效与达菲相当
早在去年6月份,省中医院接诊的第一批甲流病人已经采用纯中药治疗,并没有采用任何西药,30多位患者全部康复出院。“中药退热时间很快,症状好转也快,发热引起的骨痛也迅速消失。最关键的是中药治疗后,这组病例转阴时间跟服用达菲的效果一样。” 张忠德表示,中药疗效好,性价比高是患者首选的原因。对于危重症的病人,省中医院一般采用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也收到非常好的疗效。
防治甲流不妨借助中医药
在日前举办的“广东省中药防治甲流高峰论坛”上,广东省甲流防控专家组委员、广东省中医院教授张忠德介绍,从2009年6月13日到8月18日,该院一共用纯中药治愈了35例甲流患者。包括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沐足发汗退热、中药漱口方缓解咽喉肿痛充血症状等各种中医方法综合运用。张忠德称,这些患者都是在咽拭子检测为阳性的情况下进行纯中药治疗的,退热时间、咽拭子转阴时间与西药相当。
日前有新闻报道说,多国甲流出现西药治疗抗药病例。世卫组织共接到超过57例抗“达菲”甲流病列报告。张忠德指出,北方下雪之后,空气回暖应该会出现甲流的大爆发,而广东甲流第二波大爆发还没有到,不过,将比估计的明年一月中下旬提前,而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甲流上有较好疗效。
中医治甲流不比西药差
张忠德教授参与救治过全球首例纯中药治愈的甲流患者过程。因此他对中医药治疗甲流有较多的经验和体会,他称,中医药治疗甲流是有效的,尤其是治疗轻症的甲流,而且,中医药还可以预防甲流。与西医直接杀死病毒不同,中医更注重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环境而起到治疗作用。他称,纯中药治疗甲流患者后,其退热时间和咽试子检测转为阴性的时间与西医治疗相当,但治疗费用却少得多。与会不少专家表示,西药治疗甲流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即抗药性),而中医目前则不存在这些问题。
中药退热不易反复
不少人都有这种体会,西药退烧要求达到38.5摄氏度才能使用西药退热,而用西药退热后很容易又重新发烧,病情容易出现反复,中医专家则指出,中医药退烧不容易反复,这是因为中医退热是根据其发病的“寒热”采用不同的退热药方的结果。因此,中医药退热的方法更多,也更贴近患者本人的体质和发病情况,专家指出,患上甲流后如果发烧超过三天可能会引起重症,因此要及时退烧。
中华中医学会感染病专家、中山三院中医科主任杨宏志教授称,寒热是流感最常见的症状,也就是说患者会有寒或者热的不同感觉,根据其感受到的寒或热的出现时间和特点来针对性退烧效果明显。
患病两天内治疗最佳
目前甲流的防控重点是阻断患上甲流后发展为重症,尤其是肥胖者、孕妇、有并发症的患者,因为他们患上重症的可能性更大。专家称,患上甲流的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病后的48小时,因此,患者如果有症状应该注意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甲流的早期症状一般是发烧、咳嗽、感觉特别疲劳、食欲不振,还有一些人会有胃肠道的反应,表现为呕吐、腹泻等。如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又去过甲流高流行区,有高危接触,应该怀疑甲流,并及时就诊。
中药退热方法多,但首先要了解是哪一类的发热:
恶寒发热:既感觉到寒也感觉到热,但寒热的轻重会不同,常用银翘、双黄连口服制剂等。
但寒不热:只感觉到寒没有热,可用重感灵、藿香正气等。
但热不寒:只感觉到热没有感觉到寒,可用抗病毒口服液、清开灵等。
寒热往来:病人感到一阵冷一阵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可用小柴胡类进行退热。
预防甲流三法
在有流感发生的区域,个人如无密切接触史,可采用中药茶饮(桑叶6克、白菊花6克、防风3克、生甘草3克,沸水200毫升冲泡,可加适量冰糖,代茶饮)。
中药香囊佩戴(藿香、艾叶、肉桂、山萘、苍术等各等量,处理后制成香囊袋挂前胸,并每天置于鼻前闻香2次,每次3分钟,晚上睡觉时放置枕边,每周更换一次)。
如有密切接触史的,则可用中药煎服(金银花6克、贯众6克、苏叶6克、荆芥6克、生甘草3克,加水250毫升煮沸15分钟,6岁以上每次30-60毫升;3-6岁每次20-30毫升,每日2次;3岁以下酌减)。